台湾的名称

台湾的名称

小琉求

编辑

中國史籍分別在3世紀和7世紀先後出現東方海中「夷洲」、「流求」等的記載,11世紀出現在海外地圖中,但皆不能確知其所指為何地。

明朝建立後,1372年朱元璋遣使向琉球國發布詔諭,中山國國王首遣使出使明朝,遂有「大琉求」、「小琉求」之分,以「大琉求」稱遣使的琉球國,小琉求仍不能確知其所指為何地。16世紀後期,明確以「小琉求」指稱前往琉球群島航線上並作為導航參考點的台灣。

高砂

编辑

主条目:高砂 (台灣古名)

日本文獻曾稱呼臺灣為「高砂」、「高砂國」或「高山國」。日本人以「打狗山」之音,轉成「高砂 Takasago」。京都金地院所藏的《異國渡海御朱印帳》中,以「高砂國」稱呼臺灣,兩者之片假名皆為「タカサゴ Takasago」,亦有用萬葉假名「塔伽沙谷」、「塔伽沙古」、「塔曷沙古」、「多加佐古」等表記。

福爾摩沙

编辑

主条目:福爾摩沙 § 福爾摩沙與臺灣

臺灣曾被稱為「福爾摩沙」,源自葡萄牙語「Ilha Formosa」(葡萄牙語發音:[ˌiʎɐ fuɾˈmɔzɐ]),意為「美麗島」。在1544年當時葡萄牙船隻在經過臺灣海面時,水手從海上遠望臺灣,發現臺灣甚為美麗,於是高呼「Ilha Formosa」,葡萄牙語的「Formosa」為「美麗」之意,「Ilha」則為「島嶼」,故翻譯為美麗島。[1]但此說法尚無直接與明確的證據。16世紀中葉之後葡萄牙人繪製的地圖,在琉球島鏈的南端常標示有「I. Fremosa; I. Fermosa」(Fremosa 疑為筆誤),翁佳音懷疑起初16世紀中並非明確指稱台灣,施雅軒則認為可能是福建沿海前往琉球針路航線途中,海員所能望見的導航點台灣的北端。16世紀後期之後西班牙記為「Isla Hermosa; Ysla Hermosa」,在1580年代以後漸漸成為專指台灣的稱呼[2]。直到1950年代以前是西方國家對臺灣的主要稱呼[3]。歐洲亦因此曾長期稱臺灣海峽為福爾摩沙海峽。

北港

编辑

主条目:北港 (台灣古名)

荷蘭文獻普遍記述「北港又稱福爾摩沙島」,可能原本是指台灣西南海岸,台江內海的北側,或是漢人海員所稱的魍港(今嘉義布袋、台南北門)。

東番

编辑

主条目:東番

大員

编辑

参见:大員和大樊

1603年福建福州連江人陳第隨明將沈有容來台灣追擊海盜,歸國後將其見聞寫成〈東番記〉一文,是已知的「大員」一詞首次出現。臺灣荷蘭統治時期,荷蘭東印度公司在「Tayouan(大員)」(台南台江內海的航道出海口南側沙汕浮島)興建城堡熱蘭遮城,成為台灣最高行政中心,後來其各種台語同音詞演變成為全台灣島的代稱。17世紀明代文獻亦記為「台員」、「大圓」、「大灣」、「台灣」,日本同時期文獻亦有將台灣稱為「大冤」、「大宛」,鄭經時期當時朝鮮稱臺灣為「大樊」(朝鮮語:대번 Daebeon)、稱鄭經的東寧國為「大樊國」,此等稱呼應皆是來自「大員」的轉音。日治時連橫《台灣通史》認為此名來自「埋冤」,翁佳音認為來自「大灣」。

東都、東寧

编辑

鄭成功攻台前,鄭、清文書中稱一鯤身為「台灣」、其上的城堡熱蘭遮城稱為台灣城、市街稱台灣街,來台在圍攻熱蘭遮城大敗後以其第二故鄉安平之名將原稱為台灣的一鯤身改稱「安平鎮」、今臺灣本島稱為「東都」。鄭經在位時代將東都改稱「東寧」[4]。

更多创意

京东如何举报投诉店铺违规商家
365根据什么来封号

京东如何举报投诉店铺违规商家

📅 07-03 🔥 6125
索尼蓝牙耳机怎么恢复出厂设置
365根据什么来封号

索尼蓝牙耳机怎么恢复出厂设置

📅 06-27 🔥 2888
日语听力下载
bt365无法登陆

日语听力下载

📅 07-09 🔥 6991